免疫
為什麼懷孕後容易覺得老公變臭?嗅覺正偷偷影響我們選擇另一半!
老鼠在擇偶時不會想著要如何增強下一代的免疫力、增進演化優勢,純粹只是感受到「喜歡同伴的味道」。這項研究顯示,在沒有基因檢測技術的時代,大自然似乎就找出了一種簡單卻有效的方法來避免近親繁殖:氣味。但人們擇偶時,是否也使用類似的嗅覺機制呢?
《免疫》:關於扁桃腺你真正需要知道的是——它們是免疫基地
在《免疫》中,菲利普・德特默——YouTube上最受歡迎科學頻道背後的首腦,帶領著讀者踏上了穿越人體堡壘和其防禦系統的旅程。一場規模驚人的戰鬥在身體內持續進行著,充滿了入侵、戰略、失敗和高尚自我犧牲的故事。
為何子宮不會把受精卵給踢出去?如果免疫系統出錯,中醫又能做什麼?
經過一場「全面入侵媽媽子宮」的胎盤生成之戰,這個噴射拉屎的小鬼已經安頓好,準備舒舒服服的在媽媽子宮住到他想要出來為止。這邊讓我們一起回到最初的問題:為什麼這個全面入侵的受精卵、逐漸長大的小鬼,沒有被媽媽子宮的免疫系統給踢出去呢?
一週超過4萬例確診,丹麥為何敢當全球第一個宣布結束疫苗接種計畫的國家?
丹麥衛生當局正在考慮在春季結束該國COVID-19疫苗接種計劃,認為沒有理由對兒童接種加強針,或對高風險的民眾施打第四劑疫苗。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最新研究:混打AZ、莫德納疫苗可擁有更佳抗體效價
AZ/莫德納組在接種第二劑疫苗後7-10天,血清中和抗體效價甚至是第二劑疫苗接種日的20倍!相反的,AZ/AZ組的血清中和效價,則只有第二劑疫苗接種日的兩倍。
確診恐飆增一日5萬例,還是要解封?英國防疫不只靠「佛系」
英國政府考慮將在7月19日解除一切限制、讓防疫回歸個人,不過適逢Delta變種病毒肆虐,英國是否成為下一個歐洲疫情熱區還未可知,選在最嚴重的時候重新解封,英國憑什麼?
還能忍受「與世隔絕」多久?《紐時》報導台灣「鎖國防疫」,陳時中:疫苗有效才能放鬆
《紐約時報》的報導寫道,這道高牆防止患者湧進台灣,但世界其他地方如在逐步施打疫苗時放鬆防線,台灣恐因此在經濟與政治層面遭受孤立。
《超圖解免疫學》:即使水痘痊癒了,帶狀疱疹病毒仍潛伏在神經之中
即使水痘痊癒了,水痘帶狀疱疹病毒仍會潛伏在感覺神經中。若因壓力及老化等原因造成免疫機能下降時,就會使病毒活化,引發帶狀疱疹。容易發生的部位包括頸部、背部、胸腹部、臉部等。
高糖、高油、飲酒過量可能改變腸內菌叢平衡,影響你的免疫力
腸道在抵抗病原入侵以及調節免疫功能中,具有相當關鍵的角色。如果把免疫系統比喻成人體的軍隊,那遍布於腸道的免疫細胞就像是訓練、養成軍隊的重要基地。
母親的包容從懷孕開始:母體免疫系統為何不攻擊孩子的胎盤?
胎盤並非母體器官,它伴隨胚胎而形成,提供胎兒營養與氧氣並處理廢棄物質。然而,儘管胎盤在妊娠期扮演關鍵角色,它無疑是我們最不熟悉的人體器官。
「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除了腹痛、血便,罹患大腸癌風險也較高
發炎性腸道疾病好發於20-35歲,以及40-60歲之族群,以學生、上班族為主。患者大多是年輕人,但其他年齡層也有可能發生,且愈年輕症狀會愈難治療。
與免疫力緊緊相扣:「好好睡覺」也是防疫不可或缺的一環
防疫期間,「睡個好覺」反而是不能被忽略的一件大事。由於現在還沒有專治的解藥,剩下我們的免疫力是最好的隊友。而睡眠與生理時鐘,正好與我們的免疫系統有著密切的關聯。
基因療法的突破,為「泡泡男孩症」帶來治療曙光
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一項小型研究中顯示:基因治療目前的進展,似乎已經安全地在8名X-SCID年輕患者中產生強大的免疫反應,為病患的家庭和主治醫生提供了嶄新希望。
「藥物副作用」和「藥物過敏」有什麼差別?
在臨床上,每每醫療人員詢問患者是否有藥物過敏病史,有8成以上的患者所回答的情況,其實都是藥物的副作用,而非藥物過敏。究竟什麼情況屬於藥物副作用,而藥物過敏又該是怎樣的呢?
當鱈魚祖先搞丟了免疫系統中的MHC Class II蛋白
當大西洋鱈魚的基因體丟失的MHC第二型蛋白體的基因,是否意味著鱈魚對細菌的入侵完全不具抵抗能力?當然,現今種的鱈魚對於細菌性病原仍然具有抵抗能力,其原因引發了科學家們的好奇。
對抗過敏只能勤打掃?把握三個「免疫發展期」讓你事半功倍
把握孩子免疫發育的關鍵重要時期,提早打理體內環境、調整體質,加上定期運動、充足的睡眠,相信在面對外界環境變化時,更有機會能對抗過敏、降低發作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