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
《你聞到了嗎?》:嬰兒頭上的氣味,會觸發母親大腦裡的獎勵系統
根據約翰.朗德斯特倫(Johan Lundström)帶領的研究指出,嬰兒頭上散發出來的氣味會觸發母親大腦裡的獎勵系統(在未生育的女性身上則沒有這種效果)。這種氣味引起的反應,就跟人在極度飢餓下眼前出現美食會產生的生理反應相同,研究者認為這是人類母親與孩子之間在演化過程中發展出來的連接機制。
《父產科》:高齡產婦與生出唐氏症兒的風險相關,那高齡父親對新生兒的影響呢?
父親高齡與孩子思覺失調症和自閉症相關的初步發現已被多次證實。2012年發表在《自然》的一篇文章登上《紐約時報》頭版,內容令人震驚,稱高齡男子精細胞的突變,相較於高齡婦女造成胚胎的染色體數目變異,兩者導致的新生兒發育違常,在比例上相當。
18年前狼師性侵案纏訟至今,沒想到兒子也會被性侵,爸爸深陷在自責與內疚之中
8年前的校園狼師性侵男童案,讓被害男童的父親至今自責不已,認為是自己當初的決定,讓兒子搭上了狼師的車。兒子還能選擇他的未來,但父親的自責與內疚,卻沉甸甸的承載在兩張精神科的診斷證明上⋯⋯。
《父親養成指南》:人都是當爸爸後才開始學怎麼當爸爸的⋯⋯是嗎?
過去十年,牛津大學實驗心理學系的演化人類學家安娜.麥菁(Anna Machin),勾勒出從受孕、蹣跚學步到以後的旅程中,小孩如何需要父親,其中包括異性戀和同性戀的父親。 這本書不是假設父親應該是什麼,不是本談「應然」的書,而是本談父親本來面目的書,探討的是「實然」。
諮商心理師:疫情下在家工作浪潮,使得男性罹患「產後憂鬱」的案例激增
多數人以為「產後憂鬱症」僅會在婦女身上出現,實際上,男性也可能罹患產後憂鬱,且諮商心理師觀察到,疫情下的在家工作浪潮,使得男性罹患產後憂鬱的案例激增。
在家全職帶小孩後,我發現要當一個「丟臉的奶爸」也不是容易的事
現代女性地位抬頭,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固定樣態已被打破,年輕媽媽也更常出現在職場上。相對的,男性也漸漸地不必再背負著,必須賺錢養育家庭的責任,可以自由選擇是否留在家庭養育孩子,但身為先鋒者,應對外界的眼光從來就不會是一件輕鬆的事。
「分離焦慮」一歲來到高峰,如何不傷害寶寶的安全感,好好「練習分離」?
如果把我們育兒的時間軸拉長來看,會發現育兒本身就是一場分離。我們可以這樣說,練習分離是成功教養的一部分,孩子最終需要獨立且離開父母,展開自己的人生。
《我不是自己的》:「寬恕」何其難,不管爸爸是什麼樣的人,我都要面對人生的難題
記者,逃亡者,出櫃者,為父頂罪,慣竊,關懷者,無法選擇父母的孩子……百餘則真實人物故事,收錄自《壹週刊》長期最受矚目、百萬人次點擊專欄「坦白講」與「壹號專題」。
《年輕人為何憤怒》:在我的家族中,成長的階段沒有男性榜樣是一種傳統
正如我父親因為缺乏生父和養父而走上他的道路一樣,我走的路也是因為他缺席而有類似的挑戰。這是破碎家庭的週期性質。我繼承了他的掙扎,在家裡沒有角色典範的情況下學習做一個男子漢。
《面對這世界的惡意,我也會活得毫不客氣!》:爸爸史上最Man的一件事,就是真心愛著孩子真實的模樣
我認為父親史上最Man的一件事,是敢於面對他的心魔、打破世俗賦予的框架,帶著一顆剛強的心成為溫柔的人,然後真心愛著孩子真實的模樣。
【小說】《紅色降落傘》選摘:「阿迪的爸爸啊!他跳傘到大陸去了耶!」我脫口而出
台灣錢開始淹腳目的一九八二年。暑假第一天,三個男孩帶著一條狗從還是一片荒蕪的逢甲出發,踏上追尋紅色降落傘的旅程,這究竟是父親的身影?還是對父親消亡的恐懼?
想念爸爸的時候,我就把想要給爸爸的,都加倍地給了媽媽
我的爸爸,只有一個星期;七天後,大家就解脫似地很快處理完他的後事。畢竟,他死得實在不怎麼光彩,醫學報告、死亡證明書寫得是心肌梗塞,但其實,是發酒瘋發到一半心臟麻痺倒下的。
【TNL沙龍本週議題】父親節要到了!你今年打算怎麼過?
下週日就是8/8父親節了,在孩子成長的歷程中,父親的角色跟母親同等重要,這個日子就來好好感謝爸爸吧,快來跟大家分享父親節打算怎麼過!
母親節最好的禮物不是康乃馨,而是好好處理媽媽LINE群組裡的「假訊息」
這些「早安圖」與「假訊息」只不過是萬般思念與疼愛的煙霧彈,藏在背後的不過是一句「孩子,我好想你」。只是,這種不好意思說出口的愛,你聽到了嗎?
《設計嬰兒》:幾歲算「太老」?女性接受體外人工受精的年齡上限
近來由於技術的進步,臨床人員也一直在提高他們設定的年齡上限,只不過,提高的速度,要多快多慢,還是因人而異,這多少與個人的主觀課題和不確定性有關。
《讓孩子盡情失敗吧!》:常忘東忘西的孩子,多有「反正爸媽會提醒我」的依賴傾向
孩子第一次學習做一件事時,父母的指導很重要,但要注意不可剝奪孩子體驗失敗的機會,這是未來新時代教養孩子的重點。
父親不是「育兒備胎」:準爸爸泌乳激素會升高,甚至也會有產後憂鬱症
多年來,社會科學家都把父親視為二線親職,他們的主要作用是在媽媽忙於其他事情的時候,擔任替補照顧的角色。但這種觀點已經改變了,原因之一是研究的結果顯示,爸爸絕對不是媽媽備胎。
《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長輩堅持不去精神科看病,怎麼辦?
有不少報章雜誌的記者前來採訪我,大家都有志一同地問,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勸病患就醫呢?以下,我分享幾個方法,希望能對這類的長輩有幫助。
《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為什麼爸媽這麼喜歡傳長輩圖?
在練習做長輩圖的過程中,會運用到文字、圖形、色彩、空間的組合搭配……的確具備活化腦部功能的基本元素。每日收取他人傳來的圖片,檢查哪一個回了,哪一個沒回,這也是種動腦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