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
《九型人格職場識人術》:每種類型都有在個性上特別容易陷入執著、無法看破的「陷阱」
日本「九型人格」權威帶你突破自身個性盲點、發揮優勢,迅速了解同事性格,成為職場中最受信賴與喜愛的夥伴。讓你一句話打動嚴苛的主管,難搞的部屬也心悅誠服!
《執行長日記》:人生的五個桶子彼此息息相關,請你「按照順序」裝滿
十八歲的我在事業剛起步時,深深困擾於永無休止的道德難題:比起回到我出生的非洲故鄉拯救人命,投注時間和精力建立一家公司(最終使我致富),是否不夠高尙?大師目光如炬地凝視著我,彷彿看透了我靈魂深處,歷經一陣漫長的沉默之後,他回答:「空桶子倒不出水。」
《別再養育聽話乖小孩》:懂得多不是聰明,堅持聽到最後才聰明
為了從旁協助孩子如此健康地成長,宋老師認為大人們必須要有耐心地長時間觀察,拋開腦海中的偏見、放下內心的急躁,仔細傾聽孩子的內心。本書中的十七篇故事,正是為夾在教育和成長之間不安的孩子與家長帶來的一絲希望。這是一堂不急著教育,也不忙於給予訓斥,細心觀察、耐心等待的自我認同課——邀請您一同來體會學習。
教師道德糾結症候群:與「職業倦怠」同樣構成現代教師的職涯挑戰,但兩者之間略有不同
作為老師之所以糾結,源自於我們相信:「教育孩子,是爲了(也能夠)讓孩子的人生過得更好」,所以老師希望他們認真學習,希望他們尊師重道。但實際上,現代學生們的經驗已經不是這個樣子了。他們所面臨的社會,恐怕也不是「好好讀書」就能夠過得好的。
樊登.帆書《還煩惱嗎?》:為自己而讀,為樂趣而讀,而不要為了滿足別人的評價而讀
來自6000萬讀者的靈魂拷問,帆書(原樊登讀書)APP創始人樊登寫給現代人的生活解方!這些現代人的真實困惑,來自6000萬讀者、社會各界人群精選的100+靈魂拷問,無論是職場小白、中年危機、社交障礙、隔代教養、創業受挫、心理焦慮……樊登以局外人的智慧,注重方法、思辨力和邏輯,幫你突破思考,給出不煩惱的生活良方。
【漫畫話經典】《地。-關於地球的運動-》:我們堅信不疑的事物,究竟是「真理」抑或是「信仰」?
不是史實並不影響這部漫畫帶來的感動,正如魚豊老師也很明白自己的作品純屬虛構。《地。-關於地球的運動-》早已傳達了最重要的核心精神:不論任何觀點、歷史、科學、人文哲學等,其實都是有待挑戰的、是可否證性(falsifiability)的體現。
《焚書》:托勒密時期「亞歷山卓圖書館」雖毀於大火,卻留給世人「知識具有強大力量」的價值觀
亞歷山卓圖書館幫我們了解圖書館的各種理念,在接下來好幾個世紀裡,許多其他圖書館都試圖加以模仿——即便亞圖的各種實際細節其實十分模糊。從這裡,我們了解到龐大館藏與學者社群聯繫在一起所產生的力量,因為學者能透過研究,從而分享知識並創造知識。
經典閱讀的價值:你在意食品生產履歷,卻不在乎吸收到腦袋的知識是從哪裡來的?
現代人對於要吃進肚子裏的東西非常在意源頭是否乾淨,但是對於要吸收到腦袋裡的知識與觀念卻不在乎是從哪裡來的,難道沒有人發現這個矛盾的事實嗎?
王偉雄、劉創馥《都付哲談中》:世界在變好還是變壞?
我們通常較重視知識所帶來的好處,強調知識的工具價值(instrumental value),但即使沒有任何用處,認識世界和獲取知識本身已有自足價值(intrinsic value)。
《轉動內心的聚光燈,照亮人生更多可能》:日本小孩竟然不怕蟑螂!有的孩子甚至說能看到牠覺得十分感動
本書以貫穿全書的聚光燈意象比喻人們的「注意力」,並說明轉念的重點在於「擴大」燈光照射的區域,而非畫地自限。此外還輔以心理學、科學研究的說明,並搭配圖表及自我練習,除了加深閱讀印象,也能現學現用。
《傻瓜的圍牆》:明明什麼都不懂卻堅持「我早就知道了」,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會這樣輕易認為「我都懂」的學生,通常也都會輕易脫口「老師請解釋一下」。然而,很多事情不是透過語言解釋就能夠理解。我常說,最難教的學生就是會說「請解釋一下」的那一種。
所謂的「知識分子」應該如薩依德所言,批判自己的專業,不僅是為了真理、更是為了社會
薩依德認為「知識分子」不只是個受過高等教育,或立身文化、學術有成的個人而已。知識分子是個「特立獨行的人,能向權勢說真話,耿直、雄辯、極為勇敢及憤怒的個人,對他而言,沒有什麼世間權勢是龐大、壯觀到不可以批評、或直截了當地責難的」。
好萊塢編劇教父:說好故事、寫好人物的關鍵,創作者必須具備的十項能力
創作者越深入理解自身人性的奧秘,越能與筆下人物共感,這些虛構角色便越能表達創作者對人性的洞察。這些筆下角色也將在善解人意的讀者/觀眾心中產生共鳴,並從中發現自己。
【專訪】北美館助理研究員陳慧盈:展覽是概念思辨與知識生產的載具,每次的策展實踐就如同一個逗號
專訪曾任職於高雄市立美術館助理研究員,現為臺北市立美術館助理研究員的陳慧盈,談博士班階段對策展研究的關懷重點,如何進一步延伸並付諸於美術館專業中。
《為什麼我們這樣想,那樣做?》:絕大多數人偏好「做某件事」而非無所事事,即使「某件事」是負面的
究竟是哪些因素決定了我們的行為?來自瑞典的心理學博士安潔拉.雅赫拉從人際關係、地位與知識三大面向,深入探討這三種動機如何驅策我們的需求、行動和反應,以及原始本能與現代生活間的衝突和衍生的問題。
《啟動自主學習力》:廢除沒有意義的作業與段考,啟用「三階段測驗制度」更有效
一位日本公立中學的校長,打造了一所廢除段考、制服、班導師制度,連功課都全面喊停的學校,竟能吸引家長擠破頭地想送孩子來就讀。究竟是什麼魔力?讓這些原本依賴心重的孩子培養出自律心、自主力、甚至成為學年的中心人物,充滿信心地發光發熱?
啾啾鞋《冷知識背後的熱思考》:最推薦的讀書方法是什麼?
比這些「冷知識」更值得學習的,正是背後的「熱思考」!不僅熱愛思考,更希望帶動讀者跟自己一起思考的啾啾鞋,將帶領你一起突破大腦極限,練出開外掛般的終極等級!
「詞」與「物」——探索普世價值和通識教育路上的難關
在當代通識教育所縕含的價值也充斥著詞與物的分叉的時候,我們是否開始無所適從?在通往「自由」、「平等」、「博愛」、「民主」、「法治」的道路上,我們一代該當如何選擇?應不應該把「法律」和「哲學」也歸納到通識教育之中供中學生自由選擇修讀?
讓你的思考單位發生位移的三本書:《自私的基因》《槍砲、細菌與鋼鐵》《規模的規律與秘密》
改變你對事物的思考單位,比改變思考內容難得多。《自私的基因》、《槍砲、細菌與鋼鐵》、《規模的規律與秘密》這三本書都不難讀,而之後收穫的超乎知識資訊,可能讓你的思考單位發生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