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
《人人都有數學腦》:大多數的人不知道數字很酷,這並不奇怪
要扭轉學生對數字的感覺,不再視數字為沒有人性的事物,一個方法是讓他們了解數字豐富的文化史。數學老師在課堂上不會提到這些,但從數字、代數、計時等數學概念的發展歷史來看,數學其實也可以呈現多采多姿的面向。
【未來大人物】在台中那處「不山不市」的縫隙地區,耕水小子用愛守護非親非故的一家人
「給他魚吃倒不如教會釣魚、甚至料理魚。」黃仁祈在台中非山非市的邊陲地區后里創辦「耕水小子」,協助經濟弱勢家庭孩子的課後照顧機構。不只溫飽和陪伴,更鼓勵他們探索興趣、學習生活技能和心智成長,小水滴終將會匯成大河,並不忘記初心。
《記憶決定你是誰》:人腦跟AI最大的不同是什麼?就是不會隨便「當機」
人類跟上面描述的神經網路模型一樣,擅長從過去經驗中抽取出一般性的知識,所以我們可以對未來的情況做出假定與推論(「那個動物看起來像隻鳥,所以我能預期牠會飛走」)。但是我們與機器不同,不會一遇到變化就失靈,因為我們還有「事件記憶」。
《二分之一的魔法教室》:手作與心智交織所產生的知行思合一,讓「設計」在K-12課程佔有一席之地
設計本位學習(DBL),就是以設計為本的有效學習設計模式,模式提出者尼爾森認為,DBL 將設計融入國民教育課程中,使學生可以透過統整式任務發展設計思考,並以系統性方式探究解決問題,促進公民意識,學生也可以藉由設計元素導入探究、實作的歷程。
老師與家長必看!實測如何用Claude AI將一篇枯燥論文,生成給孩子的網頁互動遊戲
剛好今天家中小學生的暑假開始了,想要在這個暑假中跟他進行一些比較有趣的台灣自然知識練習,於是就找了幾篇科學研究論文,例如台灣海龜的研究、台灣藍鵲的介紹資料等等,將 PDF 上傳給Claude AI,請他用「兒童故事的方式」設計成問答冒險遊戲,發現效果還不錯!
《你可能學錯了》:如何判斷你的拖延症是不是一種「自我設限」?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美國最強學習導師」丹尼爾・威靈漢向500名教師發表演講,意識到原來學生們都在用錯誤的方法學習。經過二十年的科學研究,他總結出了這套革命性學習指南,針對14種常見的學習困境對症下藥,讓所有學習者用94招克服挫折、享受學習樂趣。
東南亞熱浪來襲:菲律賓體感溫度飆破50度,緬甸氣溫衝上攝氏48.2度
「拯救菲律賓孩童」(Save the Children Philippines)的基礎教育顧問卡斯楚說:「我們預計5月會因為熱浪造成更多停課,預期平均(體感)溫度會超過攝氏52度,可以想像這對學生而言壓力會有多大。」
人稱「中世紀海上8+9」的維京人,竟然也有類似小學生兄妹的「地獄課表」?
「三藝」廣義而言,其實就「語言」;講白是「不管要唸什麼、將來要幹嘛,至少都給我先學會好好說話」。既使今日看來,撇開狂熱的宗教目的,仍是值得效法的教學理念。
《別再養育聽話乖小孩》:懂得多不是聰明,堅持聽到最後才聰明
為了從旁協助孩子如此健康地成長,宋老師認為大人們必須要有耐心地長時間觀察,拋開腦海中的偏見、放下內心的急躁,仔細傾聽孩子的內心。本書中的十七篇故事,正是為夾在教育和成長之間不安的孩子與家長帶來的一絲希望。這是一堂不急著教育,也不忙於給予訓斥,細心觀察、耐心等待的自我認同課——邀請您一同來體會學習。
孩子突然說「我不想學才藝了」,錢都花下去了家長該怎麼辦?
通常喜歡的事會變成擅長的事,為孩子挑選能砥礪他們的老師,鼓勵孩子參加挑戰,比如說鋼琴檢定、球類比賽、參加校隊等,都是讓孩子的興趣變成的專長的歷練。
總結〈廉恥〉大亂鬥:中國文化的〈北風與太陽〉,謾罵之外還有沒有理性討論的可能?
這次由〈廉恥〉所引發的爭論,有多少人會因為這次的事件,對中國傳統經典重新產生興趣?我想應該不會有。而與其擔心古文少了幾篇、古文比例少了幾趴,更要擔心我們國民的素質,這麼多年來一直沒進步,罵了老半天只會一再跳針,完全不具備分辨是非的能力,這樣素質低劣的鄉民,再吵個幾百年也不會有任何進步。
教材未列共同選文、學校授課時間有限,我仍會教學生顧炎武〈廉恥〉但無關乎廉恥
顧炎武〈廉恥〉於四年前實施108課綱時已未列共同選文,許多耳熟能詳的文章也不在十五篇選文之中,僅列為補充教材,由授課教師自行補充。但我仍選擇在有限授課時間內補充十五篇非共同選文,也教授顧炎武〈廉恥〉,為的是他對學問的熱情、一種生命的態度。
台灣的文言文教育問題,一個文言文業餘使用者的觀點
我生出於民國八十年代,大學我就讀於國立大學歷史系,我對中國史也產生興趣。我想我算是一個完成求學過程後,仍在持續使用文言文的閱讀者,是台灣教育下的異類,分享自己對此的觀點應該也是有些價值的。這篇文章討論我認為台灣文言文教育的長久問題,相信對於現在的國文教育亦能適用,畢竟這十餘年台灣的學生也沒有變得更喜歡國文中的文言文教育。
其實就是你認為的「古文」害了「古文」
我們都說這是一堂古文瞎扯課。但在這其中,和古人遨遊歷史、閱覽山川、哲學思辨、說理抒情、說服心機、領略文字之精妙都在其中。我想說的是,古文要不要學,真的不是課綱放不放,或是放幾篇,這我一點也不在意,更不用談及道德品格教學,古不古文根本無關。如果古文學習,永遠停留在考試成績的目標上、國文的課程教學進度上、中華文化的品德道德學習上,那永遠失去它最好的價值。每次帶高年級孩子們接觸古文,我都會先給予這個概念:
東亞留學生,都比歐洲人成熟?
留學於其他歐洲國家,包括德法荷意等,多是自己的選擇,在港讀完高中後才過來。這些港生對新家的文化和知識都有份仰慕之情,或是音樂、或是哲學、或是物理學,知道為何要在這國家留學,亦學懂對自己的決定負責。
當終身學習已成為標配,你為什麼而學呢?
我們大多數人至少出社會前,從幼稚園到大學畢業都經歷了至少近20年的學習歷程。然而,在出社會後,往往才是學習為什麼學見真章的開始。當AI已經可以學得比我們還快、更有架構,更能旁徵博引時,我們又該如何學呢?
《尋常與作樂——哲學與文藝的25則思考》序:作為老師與作為學生的Roger
這本書收錄了Roger多年來寫過的文章,內容龐雜得誇張︰有哲學、文化研究、藝術評論、也有他個人求學與教學的逸事紀錄。當中有很多篇我早已讀過,現在連同新的文章重讀一遍,有幾篇印象特別深。
職場上的溫水煮青蛙,其實時間沒有想像中的多
當你意識到,自己的能力已經追不上年紀的時候其實就來不及了,就像溫水煮青蛙,發你發現到水越來越熱的時候,已經沒辦法降溫,你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被煮熟——所以不用終身學習,其實是一個錯覺。
被AI控制?ChatGPT等生成式AI對心理學教育、學習的影響
在沒有學習動機和有學習動機的兩批學生中,ChatGPT的出現,會加大他們在知識及思維發展上的鴻溝。愛學習的人會因為AI變得更好、而不愛學習的人卻會因為AI而變得更不愛學習,正正式式地被AI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