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政治
發現畸零者的生命政治:台師大黃涵榆從基督教神學反思「附魔」與「疾病」
中古世紀與現代,所謂的「驅魔」在臺師大黃涵榆眼中,其實更像是一種「生命政治」的展現,尤其人們無法完全理解疾病的時候,在基督教的思想下,疾病和惡魔被視為上帝的敵人。
《美國女孩》:以「搬家」為視角的移民故事,透過「美國夢」映照台灣社會、家庭、乃至於個人
在《美國女孩》中不長的「搬家」時間裡,彰顯著存在於「人生」、「家庭」、「社會結構」三者所交織而成的「還原般的」整體洞察力。透過阮鳳儀的這部電影,使得「世界更深的實在」(許炎初,2006),得以經由「家庭」而彰顯出來。
《閱讀生命政治》:資本主義老大哥在看你!——電影《楚門的世界》和《鬥陣俱樂部》
透過對原典的細讀與考掘,思索當代生命政治的情境及其多元論述。我們如何與看不見盡頭的「例外狀態」共存?如何從哲學層次思考並承接這個時代所給予的挑戰?自古以來,人類為什麼這樣活著,就是生命政治的課題。
《閱讀生命政治》:「故鄉的異鄉人」——對於家務移工,我們到底做了什麼、做了多少?
生命政治涉及了各種界線(健全╱病態、公民╱非公民、安全╱威脅……)的劃分與維護,以及政府(主權)以捍衛國家或群體安全之名,對於人們身體、行動、心靈意識與生命的實際介入;當代許多重大或具爭議性的議題,都是生命政治討論的範圍。
讀蘇珊桑塔格《論攝影》(上):存在感被嚴重剝奪的現代人,成為最熱情的影像擁戴者
一切都會流逝,唯獨留下來的照片永存不朽。因此,存在感被嚴重剝奪的現代人,成了最熱情的影像擁戴者。人們甚至可以為了製作更多證明自己活過的檔案,而放下當下更多無以名之鮮活的感受。
防疫共同體的生命政治:台灣的社會團結建立在怎樣的排他性之上?
台灣群眾在這種防禦(國境的與個人身體的)冠狀病毒時,也同時捍衛著種族主義所需的生物性斷裂:感染的與未感染的、汙染的與純淨的、我族的與他者的、防疫成功的與疫情失控的。
疾病媒介化的死亡恐懼,讓「保護身體」成為最狂熱癡迷的事情
在疾病的媒介化過程中,大眾得以進行健康的確保,但疫情資訊裡的大量情感卻又會很容易地將我們帶進一種弔詭矛盾的抉擇裡:我們想要同化別人,又想要維持彼此的差異,想要獲得自身的安全,又想要保證行動的自由。
包曼《液態現代性》導讀:一位思想家與社會學家的承先啟後
對我來說,這不僅僅是時代的變化,也標誌著Bauman自身思想的躍進。後者意味了Bauman並不滿足於沿用現代或後現代的概念,故自成一家之言,並以後續的十幾年來發揮與延伸他在2000年這本書中所提出的「液態現代性」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