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性
《冷戰與中國文學現代性》導讀:在兩極對立時代,文學也無法自外於大時代的網羅
王曉珏寫出了極端的年代裡,「何為中國」的漂移性。只有從外部的、冷戰的視角,才能窺見其複雜的層次。在她看來,中國在冷戰陰影下的分裂,不僅是意識形態對抗,更是不同想像的「現代中國」在對壘。
習近平無法擺脫成為「普亭小弟」的政治現實,俄烏戰後中國將更受制於俄羅斯
中俄兩國的關係失衡,更是明顯的表現在俄國收穫清單,大多數的中俄合作幾乎都是單方讓利。黑瞎子島的主權問題定調為共同開發;哈爾濱開放予俄國作為主權基金的基地,實際上成為中國境內的俄國水房,這更給予美國擴大對中國金融制裁的底氣。俄國除了可以選擇中國,尚有印度作為天然氣、高端軍事產品的出售對象,讓中國很難真實的對俄國表達不滿的情緒。
《被遺忘的中亞》序言:20世紀多數時候,中亞都是現代性的實驗室和蘇聯發展模式的展示櫃
本書主張,帝國征服將中亞推入歷史的新時代。當時的征服行動標誌著與過去的斷裂,導致在理解新時代時,過去的歷史變得較為次要且無用。帝國是人類歷史上最常見的政治組織形式,中亞歷史上也曾出現許多帝國。
蔡美麗《現代西洋哲學史》:黑格爾《精神現象學》如何描述自然宗教、藝術性宗教與啟示宗教?
「現代哲學」的反思,迄今猶是學界爭論不休的問題。蔡美麗教授傾盡畢生智識,濃縮淬鍊出此通達古今、脈絡相承的巨作《現代西洋哲學史》。本書概括討論西方現代文化的特質,藉由三十多位哲學家的思想,其哲學理論如何催生文化現代性,引導衍變、發展乃至產生的危機、困境,進而思索西方現代文化的出口。
教堂門可羅雀,信徒日漸稀少——為何瑞士「無信仰者」比例越來越高?
瑞士人口中無宗教信仰者的比例不斷上升,這點也和大多數西方國家一樣,畢竟在這樣一個擁有先進的醫療和社會保險,生活的各個層面都不缺輔導師的社會裡,誰還需要教會呢?
當「密醫」成為缺席的存在:中央大學林建廷談現代性之外的醫療勞動者
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林建廷曾尋求「密醫」治療,而得到身體上的療癒與心理上的安全感,卻在長大後發現「密醫」是落後的象徵,因而一頭栽進研究中,從日本殖民治理下,探詢密醫一詞是怎麼產生的?
《關鍵評論網》作者張昭雅:「柬居媽媽」的在地觀察,見證金邊歷經高度「壓縮的現代性」
說起初抵柬埔寨金邊的第一印象,昭雅回憶到就像是回到小時候的故鄉高雄小港,不管是柑仔店、街頭販賣的燒酒螺、用塑膠袋裝的椰子水,是一種既陌生又熟悉的感覺。而從出發前的盼望到抵達後的關注,昭雅表示來到柬埔寨後,她著實見證了全球化力道帶給柬埔寨的變化,同時也看到貧富差距的現況......
中國「再在地化」加速世界分裂,原本的邊陲國家將變成更遠的「新邊陲」
中國在中亞峰會所塑造出的天可汗風範,彷彿將世界的文明的發條轉向前現代,這些仰賴資源與能源作為經濟基礎的國家,未來將面臨的是一個基於中國現代性的「再在地化」世界,與西方的相互理解將越來愈遠,但是卻不一定能取得現代化所需的文明與科技。
未見「四方來朝」盛世,中共已面臨「未富先衰」與「中國衰退論」考驗
「未富先衰」隨著中國人口減少而受到議論,其本質來自於近百年來中國未能尋得合適的「現代性」道路。「一帶一路」未能汲取他國經驗之際,卻又複製和輸出自身的結構性問題,使得中國更難走出一條能被西方理解的歷史與文明發展進程。
國家為勞動合作社設下鐵牢籠,關住了勞工保護的多元想像與自由
若說合作社勞動模式及其形式選擇的權益應被國家所保障,目前確實還看不到一個積極的作為,甚至與民間期望的改革速度來說,國家重視的程度還是相對落後的,作為人民團體,我們持續的監督、反饋與合作,才能讓台灣成為真正民主多元且平等進步的國家。
《美國女孩》:以「搬家」為視角的移民故事,透過「美國夢」映照台灣社會、家庭、乃至於個人
在《美國女孩》中不長的「搬家」時間裡,彰顯著存在於「人生」、「家庭」、「社會結構」三者所交織而成的「還原般的」整體洞察力。透過阮鳳儀的這部電影,使得「世界更深的實在」(許炎初,2006),得以經由「家庭」而彰顯出來。
《修養與批判》:就傅柯而言,「同性戀工夫」是當代工夫實踐的重要例子
無疑,傅柯實驗性地使用「工夫」的方式,乃從同性戀文化的經驗中獲得關鍵啟發。但同時,他也試圖將修養論的主題從「性」中獨立出來。因此,思考同性戀工夫,不僅有助於理解傅柯修養論的批判意涵,亦可藉此反思「工夫論」的現代化問題。
洪席耶《感性配享》導讀:如何釐定現代性的意涵?在什麼意義下美學跟政治有關?
本書為法國哲學家洪席耶濃縮其政治美學思想的代表作,也是他最廣泛流行的一部作品,問世以來,已成為影響遍及政治學、文化研究、藝術理論、社會運動的必讀書目。
【舞評】《透明糾纏》:從舞蹈中探問何謂疫情之下的當代性
當代性究竟為何,似乎亦不再重要。寂靜無聲的環境,偶有的蟲鳴,各自運動的影像與配樂,舞者們的急促的呼吸,腳步與地面磨擦拖曳的聲音,表演過程裡迴避著觀眾的目光,是所有人在這個空間裡共享的當代性。
庚子賠款已經過了120年,中國仍深陷受害者心態的漩渦之中
上星期美中兩國在阿拉斯加的會談,由於楊潔篪對美國人嚴詞指斥(或說辱駡),很多人顯然感到興奮得不得了。他們的心態近乎等於義和團再生。
《文明、現代化、價值投資與中國》:對中國未來幾十年的預測——社會政治可能的演進
但是當世界進入到3.0科技文明時代,中國傳統政治如何演進卻是一個持續一、兩百年,至今仍在探索的難題。
《尼采到底有多後現代?》:「瘋子、狂人」尼采和「虛無主義的」後現代之間一家親?
後現代從尼采那裡所獲得的思想啟發,並非如哈伯瑪斯所言的反啟蒙與反理性,甚至可以說,後現代的思想旨趣反而是試圖對於啟蒙的再啟蒙,對於理性的再理性化,從而讓現代性的意涵得以不斷活化。
沃格林「新政治科學」:「共產主義」是一種宗教運動,「極權主義」則是新的神話
沃格林認為「共產主義」是一種宗教運動,「極權主義」也可當作一種新的「神話」,或宗教相關的廣泛研究。在沃格林看來,這些自稱「進步主義者」,其實根本處於倒退的非理性主義者的立場。
數位時代的親密關係,如何走向「所有人都可以參與、發聲」的共同編輯?
過去,我們相信講出自己的故事,意味著成為故事的主人,在敘述過程建構認同及主體性,然而數位時代的「共同編輯」,人人皆可為的數位書寫,讓此過程更加複雜。
金英夏《黑色花》導讀:引導讀者思考人類生命的全新「現實性」
《黑色花》講的是現在與過去之間連結的故事,那些以為已經遺忘,其實並沒有消失,張開眼睛一看一切又再次消失的過去,以及在瀕臨死亡的那一剎那,記起並想抓住,卻又再次忘卻的記憶幽靈,經由多樣人物的身體敘述的現在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