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
賀錦麗自小父母離異,半世紀後爸爸就住在2英里外
大抵是因為年幼分離,父親有自己的家庭與子女,兩人關係不深,但父親對賀錦麗不是沒有影響。兩人有許多相似之處,都很專注,自我要求,也要求他人,都不吝於傾囊相授,重視友誼,忠誠,也都固執,但雙方都給予彼此隱私空間。
曾任同婚、通姦除罪和國會職權修法釋憲案鑑定人,總統府提名首位女性司法院長張文貞
此次提名是總統府首次提名女性司法院長人選,另外幾位大法官提名人當中也有女性,預期若被提名人選獲得立法院同意後,全體大法官中的女性人數將接近一半,比例將達到史上新高。
台獨高風險族群:中共「懲治台獨」對普通人有無影響?旅遊中國還安全嗎?
吳瑟致認為,該意見對「台獨這個標籤的定義非常模糊」,觸法風險可能涉及9成台灣民眾。即便是認同「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都可能涉及「台獨」,「因為中華民國的存在對中共而言,象徵了兩個中國的概念,也可能是分裂國家的涵蓋範疇」,而最令人擔憂之處,在於這些定義並沒有客觀標準,且主觀解釋空間「是掌握在中共的手上」。
《追憶上海》:祖母愈是對她綿軟似雞爪的腳趾諱莫如深,我就愈是好奇
本書由趙孫樹瑩和趙芝潔母女合著,歷經晚清、民國、新中國到當代,橫跨五個世代的家族往事,不僅呈現了1930-40年代民國時期上海的繁華及動盪,也更生動地呈現了中國歷史上獨特的變動時刻。《追憶上海》不僅是一部家族回憶錄,也是一個時代的見證者。本書對上海的黃金時代有豐富的描述,透過趙孫樹瑩的視角,讀者彷彿回到新舊交替的老上海。
前AIT處長司徒文、楊甦棣等30位國際學者,聯署關切藍白國會改革:不合乎憲法、不是台灣人理性作風
聲明強調,嚴重的問題是,這些國會改革提案並未獲得充分的政治討論。立法院院長韓國瑜允許立法院35年來首次以「舉手」,而非記錄投票的方式處理本案。聲明也點名部分國民黨立委,包括徐巧芯因洩密文件案被告,馬文君則疑似向韓國政府寄送台灣潛艇計劃而接受調查。
「說好中國故事」是個重大陷阱,凸顯習近平與當代社會背道而馳
「講好中國的故事」已經是習近平執政以來叫了相當長時間的口號。問題是,儘管作了這麼多年的努力,各個部門特別是宣傳部投入不少資金和人工,中國故事還是沒有按照中國上層的意願被講好。這就不得不讓人們去發問:所謂「講好中國故事」本身是否是一個陷阱。
韋伯《以學術為志業》:同學們!教師在課堂上只是教師,不必是位領袖
本書是韋伯於1917年11月7日受巴伐利亞「自由學生同盟」之邀,在慕尼黑大學所做的第一場演講,第二場演講為《以政治為志業》。兩場演講皆是「以精神工作為志業」的系列演講之一。韋伯後來根據速記人員抄錄的筆記,於1919年出版演講內容。
台灣左膠反戰學者把中共侵略威脅當兒戲,一心只想回到造反解殖的60年代
這群人自詡左派反戰,一心只想回到那個造反解殖的60年代,但是完全忽視當下國際關係的時空環境,不知道當下最大的權力中心與異化力量,正是習近平的共產中國。
離地不一定是學者的錯——當代哲學家談人工智能
少數肯拋頭露面的專家學者,他們的論述一方面影響著(洗腦的弱版本意思)部分大眾,一方面亦被再生產,被人找現實中例子去合理化、神話化其解釋力。精英描繪的主流論述,慢慢便被吸納,並廣泛用於理解所屬時代的社會/普遍人的特性,成為不少人自己理解自己的方式,這又進一步產生自證預言式的作用,使專家學者的講法,借槓桿原理,滾雪球般,變成好像很有標誌性、與現實高度吻合的truth。
中研院「烏克蘭人獎學金計畫」招募10位烏國學者,立委質疑期滿皆未留台是「誘因不夠」
立委鄭正鈐指出,今年8月中研院接納15位烏克蘭學生到中研院實習。15名學生中,有4位成為國內大學生、7位延長實習,另外3位返回烏克蘭、1位轉赴德國,學生留台的誘因似乎不太夠。
印度學者分析「白紙運動」隨時可能餘燼復起,李明哲自由廣場聲援:讓更多人認清中國
印度中國問題專家、尼赫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謝鋼(Srikanth Kondapalli)認為,在中共領導人習近平穩掌政權並控制國家恫嚇機器的情況下,這波「白紙運動」之火可能很快被撲滅,但從示威擴散至中國逾20座城市的情況來看,未來中國解封後,隨時可能以不同形式餘燼復起。
【2022九合一選舉】外媒分析:台灣民意對權力獨大求取平衡,形同進入「後蔡英文」時代
專精台灣政治的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小笠原欣幸說,台灣民眾對政治權力獨大抱持警戒,由於民進黨相對看來正走向獨大,所以讓選民意識到求取平衡。王業立分析,民進黨這次輸了九合一選舉,形同宣告進入「後小英」時代,未來由誰接任黨主席還要看黨內派系協調的過程。
【專訪】楊尹瑄:用感性漫遊巴黎,用理性注視諷刺漫畫,大眾幽默圖像逆襲藝術史!
楊尹瑄老師除了認真投入自身的研究領域,同時對19世紀的歐洲藝術有著極大的興趣,而這個藝術的範疇更包含著大眾的圖像文化。透過此次的專訪,跟隨尹瑄老師欣賞藝術的目光,一同栽進她的研究與教學世界。
習近平的兩岸政策鑲嵌於「兩個百年」和「美中競爭」之中,學者:對台灣是最好也最壞的時代
「對台灣來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王信賢說。最好是在於,因為鑲嵌在2大局中,台灣的能見度提高;最壞是在於,台灣需提防「一邊倒」戰略,和盟友可能背叛的風險。
兩位重量級中國學者接連發文「反鷹派」,真能改變習近平武統的蠢動嗎?
兩位中國學者的觀點,都是要澆熄中國國內日益高漲的民族氣焰,不過近來中國持續對外採取戰狼行徑,近年來軍機、軍艦擾台的頻率、架次更是屢創新高,兩位學者擲地有聲的分析,恐仍難以得到官方的認同。
核四重啟無法減少空污也沒有比較省錢,跨科系學者分析利弊呼籲投「不同意」
即使核四花費極高成本最後順利在2036年後重啟,根據戴教授對2050淨零情境下總能源需求的推估(2050當年能源需求降為2020年之83%),核四僅能提供5%的電力。
從生理、認知與行為三個層面來認識「情緒」到底是什麼?
從各種學者理論以及舉例來與大家談談情緒,甚至藉由對於情緒機制的認識,來讓我們能更加如何知道怎麼去對應情緒,處理情緒,進而達到情緒管理。
為何菅義偉要「侵犯學術自由」,否決日本學術會議人事任命案?
面對學術界的質疑,認為「侵犯學術自由」,菅義偉本人在5日親自回應,表示「跟學術自由完全無關」,隨後並補充「只要被推薦了就直接任用,這樣的過程真的妥當嗎?」
「黨性」與「學術性」:從習近平主持的專家座談會談起
本月2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南海邀請了9位經濟以及社會科學的專家,舉行了以討論明年開始實施的第十四個五年計劃為主題的座談會。他如此高調地組織這次座談會,強化「黨的領導」也表明他是願意聽專家的意見。這也意味著,李克強愈加陷入了一個隨時可被人替代的地位。
涉「簽證詐欺」躲進領事館,共軍學者唐娟遭美方逮捕
FBI與全美超過25個城市合作調查,以釐清中國訪問學人與中共軍方是否有未公開的連結性。目前被起訴的簽證詐欺案僅為類似案件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