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
Z世代「職場疏離」等於不敬業?不如說,年輕人才的邊界感比前輩們更清晰
職場疏離感,和工作內容本身無關,而是指不會對主管或同事投入過多情感跟時間精力。請注意,這裡說的是指主管跟同事。也就是說,職場疏離感並非指對工作不認真,不用心在公司的事情之上。
【圖表】日本逾七成民眾下班仍收到工作訊息,哪些行業工作生活最失衡?
關於非工作時間收到工作聯絡的頻率,「幾乎每天」為10.4%,「每週4、5天」為8.0%,「每週2、3天」為14.3%。只有27.6%表示「不會接到工作聯絡」。62.2%的受訪者表示「如果在非工作時間接到來自下屬、同事、上司的工作聯絡,會覺得有壓力」,66.7%表示「覺得有必要限制這種行為」。
日本企業修行報告:我是來打工的不是來交朋友的
我經常覺得工作就是一場修行,而修行的方式因人而異。今天的修行報告是,無論我如何改變,總會有人不喜歡我,有各種不同的理由。所以,何不做回自己,更加自在。
【新番最前線】《殭屍100~在成為殭屍前要做的100件事~》:為了啤酒,被殭屍追殺又何妨
《殭屍100》作為一個非典型殭屍片,舉凡主角群沒有危機感、比起食物更先確保啤酒等享受品,或是行動跟思考前都不顧慮殭屍,這些吐槽都可以先收起來,畢竟這部本質上更重視著「活在當下」的痛快感,就算前幾秒才有認識的人被殭屍啃咬的事件,也會立刻擦乾眼淚帶走大型電視螢幕走人。
想拉回習慣遠距工作的員工,老闆可試著將辦公室打造成「社交場所」
隨著德國疫情防控措施的放開,許多企業準備逐漸恢復線下辦公,可員工的意願卻與老闆大相逕庭,他們更樂意繼續居家辦公。是什麼原因讓員工排斥重回辦公室工作?怎樣才能改變他們現在的想法,自願回歸辦公室?
農曆春節連假10天,國定假日、例假日、休息日工資算法大不同
勞動部昨天於記者會中說明「112年春節期間出勤及工資給付規定」,雇主如徵得勞工於國定假日(補假日)或休息日出勤工作,應依法給付出勤工資。若是在休息日當天出勤,前2小時須加乘1又1/3,後6小時則是加乘1又2/3;若是在國定假日出勤,應加倍發給工資。
英國60家企業共3000多人6月起試行「週休三日」,澳洲、紐西蘭預定8月起展開實驗
這項計畫號稱至今全球最大的「週休三日」實驗,目的在協助企業縮短工時,但員工不會因此遭到減薪,公司也不會犧牲營收。類似實驗先前已在西班牙、冰島、美國、加拿大等地實施,澳洲和紐西蘭也預定8月起展開。
5/8起居隔、輕症居家照護新制上路,7個QA一次看懂不同情境裡你該怎麼應對
指揮中心宣布5月8日起,只有確診者的同住親友(含住宿學生同寢室友)需匡列為居家隔離對象,並進行3天居家隔離+4天自主防疫。5月8日起,輕症居家照護者距發病日或採檢日已達7天,無須採檢直接解隔,並進行7天自主健康管理。
【大人學】主管過度干預我的工作,身為新人該如何與主管相處?
工作個幾年的人常有一個想法,就是到職新工作時,會認為自己有一定經驗了,新主管要的東西我有聽懂、我可以做,於是就很想證明:「你給我一些時間與空間,我一定會做出很棒的東西!」但有時候,這思維在到職初期是很危險的。
馬斯克回應「上班可否戴耳機聽音樂」——Tesla與眾不同的員工規則
事實上,Tesla有一份與眾不同的員工規則,「反手冊」手冊(Tesla Anti-Handbook Handbook),手冊中寫到「如果你想找的是一本填滿了各種政策和規則的傳統員工手冊,你是找不到的。」
《合格大人得懂的事》:謝謝公司允許我來上班,但是,工作一定要在公司做!
後來我終於理解,不是年紀到了就是大人,大人得完成以下這些事情——養活自己、獨立過活、追求喜好、談場戀愛,重點是:四件事還要按順序完成。
《最高生產力工作法》:在開始工作前,問自己「我今天非做不可的三件事是什麼?」
每天早上問問自己這個問題:「我今天非做不可的三件事情是什麼?」或者,用另一個方式問:「如果想對今天的工作感到滿意的話,我需要達成的三件事情是什麼?」
扣薪、彈性工時、打卡下班⋯⋯這些上班族相關的英文怎麼說?
上班打卡,下班打卡,有會議要準時出現,遲到會被扣薪⋯⋯職場上的守時觀念太重要了!一起用英文聊聊相關用詞吧!
《早什麼安啊》:讓我們養成「拿多少錢做多少事」的習慣如何?
比起至少要花三十年的時間力爭上游,才能成為公司高層,不如做自己想做的會讓人生更美好。拜託,而且老實說,我要做到什麼時候才有辦法爬到那位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