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習慣
銀髮族健身六大常見QA:一定要進健身房訓練嗎?如何挑選適合的教練?
芮宜運動醫學肌力訓練中心執行長兼教練涂肯榮指出,重量訓練最基礎的定義是透過抵抗外力產生足夠刺激讓肌肉力量進行增長,因此三大重點分別為:外力、足夠刺激,及肌肉力量產生變化。涂肯榮說明,在滿足三大重點的情況下,場地或空間並不是關鍵,但他表示,「能夠教會你安全且有效進步的人,通常都在健身房,就是教練。」
台灣長者的肌少症盛行率有多高?每天健走、爬山、伸展操為什麼「還不夠」?
結合學術研究、政府統計及健身業者的觀察,我們可得出一個畫面是:長者從事肌力訓練的速度,追不上肌肉流失的速度。一來是有在從事重量訓練的長輩比例並不普遍,二來是多數長輩從事的是「運動」,對於提升肌肉力量的幫助有限。
劉軒、詹斯敦《超男進化論》:立志成為超越自己的男人,從經營「身體形象」開始
擁有良好的體態與健康,是我們的最佳內裝,它替我們配備更多自信與動力,迎向各種挑戰;穿上彰顯自我態度,對應場合的衣服,就是我們的絕佳外裝。一個精於打理自己外在的人,更能懂得依照場合穿出最自信的樣子,他的自信會感染身邊所有人。
WHO建議5~17歲每天運動1小時,只靠學校體育課絕對不夠!如何培養親子運動習慣?
國小體育課每週平均僅將近80分鐘,顯見若課餘時間未額外安排運動,那麼活動量將遠遠低於標準。如何在課後幫助孩子增加身體活動量,是大人需要努力的方向。
不想孩子放假宅在家打電動?看專家們如何引導孩子愛上運動,同時培養親子感情
「最重要的是,以父母自身運動的行為來做身教。」他舉例,孩子年幼時看到爸爸晚上出門慢跑,總會疑惑為什麼這麼晚還要運動,張育愷便告訴他們:「因為跑步可以幫助我紓壓,流汗後也會覺得精神更好了。」無形中釋放出「爸爸喜歡運動」和「運動有好處」的正面訊息。
居家上班每天久坐超過八小時,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且憂鬱與焦慮程度較高
COVID-19肆虐台灣,自今(2021)年5月19日起全國疫情警戒提升至第三級後,全台民眾居家辦公或上課超過一個月。最新調查顯示,防疫期間民眾排除睡眠時間,有接近六成的民眾每日久坐超過8小時,個人情緒及生活型態也因疫情出現變化。
糖尿病友飲食與生活四大要點,降低併發症風險
像王奶奶這種蜂窩性組織炎、糖尿病足等情況便是常見的案例。糖尿病併發症包括大血管病變,小血管病變等,無論哪種病變,幾乎都是長期血糖控制不佳,高血糖導致的結果。建議糖友們平時可以多注意以下四個要點,降低併發症發生風險、提高生活品質,才能讓自己更有體力與本錢四處遊山玩水喔!
肌肉流失從30歲就開始:對抗肌少症,「阻力訓練」很重要
你可以想像有個天平,天平上的一邊是肌肉生長修復,一邊是肌肉受到破壞。在新陳代謝之間,我們身體會盡量給出訊號維持天平平衡,當肌肉流失的太多,這個天平就會失衡,往肌少症傾斜。究竟哪些原因會加速肌肉流失呢?
肌肉流失從30歲就開始:對抗肌少症,「阻力訓練」很重要
你可以想像有個天平,天平上的一邊是肌肉生長修復,一邊是肌肉受到破壞。在新陳代謝之間,我們身體會盡量給出訊號維持天平平衡,當肌肉流失的太多,這個天平就會失衡,往肌少症傾斜。究竟哪些原因會加速肌肉流失呢?
擁護健康卻不思考如何構築「健康社會」,公共衛生剩下的只是空殼
公衛學者如果想繼續擁護「健康」,必須先認知到21世紀,公衛所談論的健康本身即為非常高位階的人類需求,和了解到健康並非簡單作為一種可以歸因於個人選擇的選項。
提供你一個Beginner套餐,讓你在眾多社會新鮮人中脫穎而出
專業技術分成「專業」跟「技術」兩塊。技術需要實務經驗的磨練與累積;而專業除了理論、知識之外,還可以從生活及工作的態度培養。本篇將著重在專業的培養。
提供你一個Beginner套餐,讓你在眾多社會新鮮人中脫穎而出
專業技術分成「專業」跟「技術」兩塊。技術需要實務經驗的磨練與累積;而專業除了理論、知識之外,還可以從生活及工作的態度培養。本篇將著重在專業的培養。
BMI也有城鄉差距?全國營養調查:台東最胖、台北最瘦...
「台東人肥胖原因包括屬於貧窮縣市,對吃較不注重健康;另外勞工多,吃飯以吃飽為主;以及交通不發達,仰賴車輛代步,徒步運動量比外縣市少。」
身體不是設計來久坐,每天坐超過6小時的話你會......
你知道久坐會造成對身體非常負面的影響嗎?來自加拿大的AsapSCIENCE要告訴我們每天黏在椅子上究竟會有什麼樣的傷害,以及應該如何避免。